关于汉方医学及汉方膳食
(一)何为汉方医学?
汉方是中医的别称,台湾、香港及新加波海外多称中医为汉方。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在中国中医一般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苗医等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
汉方药在秦汉时期传入日本、韩国、越南。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的一支。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西方医学传入日本真正受到注意并发生影响是在17世纪,随荷兰人进入日本之后。汉方医学与当时急需发展战伤外科、预防医学、集体治疗医学和防疫医学等“群体防治医学”的需要相矛盾,使汉方医学在与西医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公元1868年,进入明治时期的日本政府,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同时在倾向于西洋文化的社会大潮的背景下,医学也转向于西洋医学。汉方医学馆被封闭,领导权由西医执掌,片面强调西医的优点,根本忽视两种医学的不同,大力提倡西医,采用西医、药分业制度,通过西欧医学教育,大量培养西医师。此时的汉方医学陷入低谷。明治8年以后,汉方医学甚至处在法律上难以生存的状态。至此,汉方医学进入了历史上最困难的阶段。
明治维新后,日本全面引进西方医学体系,从根本上排斥汉方医学,导致其几乎灭绝。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老年疾病为主的疑难病症越来越多,西医对此束手无策,且西药对人体副作用大,价格昂贵,因而汉方医药又逐渐兴起。197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确定了汉方药医疗保险适用制度,即批准可以使用中国《伤寒杂病论》中的210个古方汉方生产汉方药,汉方药产业随之得到迅猛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中医热”的影响之下,通过世界汉方界的努力,汉方医学开始走上复兴之路。日本、韩国对汉方医药最值得称颂的,是在中国一部分人大喊着中草需要用现代科技进行检验时,而拥有世界一流的仪器、设备的日本、韩国、新加坡汉方界却认为:汉方医药对什么病以及对病的哪方面有好的治疗作用等,绝不是实验室、研究所能回答的,必须在临床运用中来认识。特别是日本对于汉方医药的疗效,只做一般的药效学实验,基本不进行或极少进行其它现代科技手段的实验研究。
根据日本社会调查研究所的统计资料,一般用汉方制剂的生产厂家数由1996年的92家增加到1999年的111家,种类也从1996年的2154种增加到1999年的2812种。汉方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老年疾病及慢性病治疗,承认汉方药疗效的医师也逐渐增多,目前使用汉方药的医师已占72%,而其中又有70%的医师用药时间达10年之久。
东方和西洋医学的融合:台湾也好﹑中国大陆也好,经取得中医执照後,在治疗处方上仅能以汉方治疗。若能融合西洋医学的「即效性」和东方医学的「改善体质」,必定能为医学开拓新境界。美贝元MYBEAR研究中心正是以这样的课题作为研究。
汉方膳食是国际对中医最新研究动态和最新的中医膳食配方,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何为药食同源
1、药物与食物,都来源于自然界。只能用来治病的就称为药物,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
2、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也根据食物具有“四性”、“五味”特点,“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以及“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就是药食同源的最好佐证。
(1)七情:把单味药的应用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的七个方面。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①单行:是指用单味药物煎制。
②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使其相互协助,提高治疗效果。
③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伍应用,而以一味药为主,另一味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④相畏:一味药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味药降低或消除。
⑤相杀:一味药能降低或消除另一味药的毒性或副作用。
⑥相恶:两味药合用后,一味药的某种或某几种治疗效应会被另一味药削弱或消除。
⑦相反:两味药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2)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
(3)八法:汗、吐、下、和、消、清、温、补
①汗法: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肌表的邪气随汗而解得一种治法。
②补法:通过不以人体阴阳血气,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症候的一种治疗方法。
(4)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①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②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或者是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③佐药:佐助药 、佐制药、反佐药 。
④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导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
(5)四气: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6)五味:指中药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①辛味(Hot):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功效
②甘味(Sweet):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等功效。
③酸味(Sour):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功效。
④苦味(Bitter):能泄、能燥,有泄和燥的功效
⑤咸味(Salty):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的功效。
(三)国家法定药食同源
根据国家卫生部公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对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体规定: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如下:
(按笔划顺序排列)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四)何为汉方膳食?
汉方膳食就是药食同源中药膳: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配方。
1、中医食疗:
中医食疗就是通过辨证,结合体质,有目的用食物或药物的性能和功效来调整身体阴阳,达到保健强身目的。
食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食疗是利用食物性味方面的特性,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
汉方膳食是中医膳食为基础,我国《食疗本草》是我国第一部食疗学专著。《饮膳正要》为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由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著。另外一部就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著作的《本草纲目》。
2、食药一体的营养观:
药食同源:药物和食物均来源与自然界,医药从食物中分化而来,二者相辅相成。
药食同功: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
药食同理: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相同。
3、中医食疗的三大原则
(1)辩证施膳: 辩证施膳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在药膳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因证施膳、因时施膳、因人施膳和因地施膳。
辩证施膳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在药膳中的具体应用,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等情况施以相应的治疗。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全面膳食:全面膳食要求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等之间的合理搭配:
现代营养学认为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七大类物质。其实,在中医食疗学中也早有类似认识,如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曾经明确提出膳食配伍的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3)饮食有节:饮食有节是指每天进食宜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
美贝元汉方膳食配方产品智选国家规定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中适合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品种,根据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同理的食药一体为原则,经过科学论证,研制而成的汉方膳食配方七谷粥。